康澄教授关于符号系统中的“物”及其文化意义的生成的讲座简报

发布时间:2020-12-15 09:36:04

      20201210日下午2点30分,院在文科楼8楼学术厅召开了一场外国文学与文化系列讲座,主题为:符号系统中的“物”及其文化意义。本场讲座主讲人为我院康澄教授朱涛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康教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符号学、俄罗斯文学。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俄罗斯文艺》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曾获教育部及省级优秀学术成果奖。

 图片1  康澄教授关于符号系统中的“物”及其文化意义的生成的讲座简报.png

康澄教授

      在讲座中,康澄教授聚焦符号学,阐述了符号学是一门关于符号的意义的科学,其核心关键词为意义。首先康澄教授讲述了符号是如何产生、保存、变化、遗忘、重估和创新的,以及文化总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和符号之外没有文化的观点。之后引出影响“物”的文化意义的因素:一是物的符号身份;二是影响“物”的文化意义生成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联系性、变化性和非主宰性,并举例说明,指出在“物”的文化象征中既有理据性,也可以看到高度的约定性;三是影响符号系统中“物”的文化意义的其他因素。接下来康教授讲述了“物”的文化意义生成与主体的认知关系,以“物”的符号阐释为主要的出发点,阐释了符号的主体、符号的用途以及符号和其他符号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之后进一步揭示了对“物”的认知、阐释及其文化意义的生成。

康澄教授在本次讲座的结尾部分对符号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小结,指出符号的本质,提出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是怎样生成的观点。康教授指出我们都是特定时代和特定语境中的人,应该理性地、达观地看待意义。对物的文化意义的“恢复”不是手握“钥匙”去打开一个“宝库”,而是一个寻迹、阐释、联想、创造甚至歪曲的过程,越是携带厚重文化记忆的物品,获得文化创意的机会越多,其文化记忆会变得越发深厚。在互动环节中,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发言,康教授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并鼓励大家继续学习与探索。

 图片2 康澄教授关于符号系统中的“物”及其文化意义的生成的讲座简报.png

同学们踊跃提问

 图片3 康澄教授关于符号系统中的“物”及其文化意义的生成的讲座简报.png

  现场大合照

      本次康澄教授的讲座为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了符号系统中的“物”及其文化意义的生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符号及其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探索的精神。讲座的最后主持人朱涛副教授再次致辞感谢康澄教授为师生们带来精彩分享,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作者/通讯员:陈利思 | 来源: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会 | 编辑: 胡艳琪

 


电话:

学院办公室:85211329 | 本科学工办:85211330

硕博学工办:85210896 | 研究生招生咨询:85215121

本科教务办:85211746 | 成教教务办:85210911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文科楼

邮编:510631

学生工作意见邮箱:cym@scnu.edu.cn

Copyright © 2023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