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院现代语言学研究室及研究生会学术部分别举行学术研讨会。
现代语言学研究室的研讨会由申智奇博士主讲。研讨会在学院七楼会议室举行,研究室副主任唐玉柱副教授主持了该研讨会。
申智奇博士的题目为:语用照应的动态顺应性。申博士认为,对于语用照应的研究大多是从听话人的角度进行的。语用照应的确定和辨认过程,就是听话人如何根据前述话语推理得出前提的过程。但实际上,说话人在使用语言时,会自觉、不自觉的选择提供一些信息,使得听话人从中能够进行符合事实、有信息依据的语用推理。申博士的研究就试图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研究说话人是如何选择语言,为听话人提供充分信息,使听话人更容易通过语用推理照应理解其意图表达的意义,从而满足语言使用者的交际需要。我们认为语言使用过程也是说话人根据语言外部和内部因素,选择语言为听话人提供适合语用照应前提的过程
申博士在研讨会中引用Verschueren(1999)的观点,认为意义的生成要考虑到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说话人为了有效的传递信息,在生成话语时会顺应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听话人容易的寻找到语用照应。说话人根据自己和听话人的语言能力和爱好选择适当的语言符号进行交际,便于听话人从中找到语用照应前提。话语和语段的构建选择依照一定的话语构建原则,如对新旧信息的构建原则和话语主题化原则。说话人也会顺应交际者的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使所选择的语言有利于听话人得到语用照应。前面讲到的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是语言选择的过程的内容,而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的共同特性是选择的动态性。说话人为了成功的传递话语意义在选择语言时要尽量使用恰当的语言来保证使听话人得到的照应内容是他所意图表达的。
因此,申博士认为,在动态的交际中,话语的传达是双向的。一方面,听话人在理解话语,为话语赋予指称意义时,常常需要进行语用推理得出语用照应关系。另一方面,为了使得听话人更好的理解并寻找到语用照应,说话人要顺应交际双方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进行语言选择,这种选择是动态性的,需要交际双方进行商讨。同时,说话人在选择语言时,要尽量提供那些能够使听话人得到他意图表达照应关系的语言。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我院教师、研究生近40人参加。
今晚7点半,本周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二次活动在文科楼610多媒体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由徐学平博士生主持,主讲人为陈逸(2003级硕士研究生),他主讲的题目是“诗境不可译性研究”。参加沙龙的除了本院研究生外,还有历史系的研究生同学
陈逸主要从Lodge关于诗歌的观点出发,对诗歌的不可译性进行研究。他引用了中外众多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及诗人的观点,讨论了诸如意义的不确定性,诗歌意境的不可译性,诗歌翻译的必要性等问题;最后还着重从美学角度谈论了诗歌翻译的可能性。期间,主讲人列举了大量的例证,出示了多本书籍资料,甚至还有实物的展示。陈逸主讲风趣幽默,沙龙会上气氛活跃。通过互相交流,同学们及主讲人均表示受益良多。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并参与每周的研究生学术沙龙。